【面试助力】片段教学如何出彩?来看高中课文《芣苢》示例

发布日期:2021-12-27    浏览量:602

[教师资格] 招聘公告 |历年真题笔试资料  | 面试资料 | 冲刺卷

[教师招聘] 招聘公告 | 历年真题| 面试真题 | 在线名师微信答疑:boyueshikao

[课程培训] 金秋启航计划-提前批面试课程 | 刷题打卡 免费答疑微信

浙江省各地招考交流群 点击添加 关注博越师考微信公众号:boyuejiaoshi  

5e956e743d612.png

热门直播|备考资料|教师资格证|报考公告

【课文内容】

芣苢

《诗经·周南》

采采芣苢,薄言采之。采采芣苢,薄言有之。

采采芣苢,薄言掇之。采采芣苢,薄言捋之。

采采芣苢,薄言袺之。采采芣苢,薄言襭之。

【试讲要求】

1、 体会诗歌所用动词的精准巧妙;

2、 赏析诗歌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;

3、 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。

 

【参考教学示例】

一、引入

同学们,说起劳动,你们会想到哪些学过的古诗呢?

很好,听到有同学说“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”,这是李绅的《悯农》。还有白居易的《观刈麦》:“足蒸暑土气,背灼炎天光。”还有吗?对,陶渊明的“晨兴理荒秽,戴月荷锄归”也是在讲劳动。

中华民族历来就有热爱劳动的传统美德,诗词中我们时常可以见到劳动者辛勤劳作的身影。今天,我们就来学习一首《诗经》中的劳动之歌《芣苢》。(板书芣苢)

二、因声求气

早读的时候大家已经读过这首诗和课文注释了。现在我来检验一下大家的预习成果,一起读诗,除了字音还要注意节奏。

很好,看来大家也都注意到了,四言诗一般是二二断。

三、具体分析

1、请同学们找出诗歌中描写采摘芣苢的动词。

采、有、掇、捋、袺、襭(板书六个动词)

2、老师就有个疑问了,这六个字既然都是写采芣苢的,那它们之间的顺序可以更换吗?我先薄言袺之,再薄言有之,可以吗?它们有什么区别?小组讨论一下。

它们是有内在逻辑的,是按劳动场景的推进来写。

从一开始呼朋引伴的“采之”“有之”,拉开劳动的序幕。然后一片片用手“掇之”,摘下来,再变成从茎上成把地“捋”。手不够用了,再提着衣襟兜着,“袺之”,最后要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着。我们从偏旁部首上也可以看出来。(在板书的动词间加上箭头符号)

3、可以看到这是怎样的一个劳动过程?

越采越快,越采越多,收获满满的劳动过程。

4、带着这样的理解,请同学们再把诗歌一起读一遍。

四、比较阅读

1、老师还有个疑惑。既然这六个字就已经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劳动场景,那么这首诗为什么还要用48个字去描写?老师这里有个更简洁的版本,大家听听看行不行:“采采芣苢,采之,有之,掇之,捋之,袺之,襭之。”感觉和原文相比怎么样?为什么原文48个字更好?

①有音乐感。这种只有六个动词变化,其余全是重复的写法叫什么?重章叠句,在不断的重叠中,产生简单明快、往复回环的音乐感。

②有场景感。节奏上的回环往复其实和劳动时反复的动作相呼应,十分和谐。前人在读《芣苢》的时候就评价说:“反复讽咏,自然生其气象。”大家在读这首诗的时候,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劳动场景?

根据我们刚刚对六个动词的理解,我们请几位同学将脑海中想象的动作表演出来好不好。这一排的同学起立,其他同学为他们一起读诗,这一排同学配合诗歌表演动作。

可以说是表演得惟妙惟肖了。表情愉悦,仿佛真的体会到了原文中劳动的喜悦。在重叠的诗句中,变化的动词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,描绘了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。

五、总结与课后作业

清人方玉润在《诗经原始》中就幻想过这一场景:“恍听田家妇女,三三五五,于平原绣野、风和日丽中,群歌互答。”

可以说,《芣苢》是古时劳动人民的一首劳动欢歌。在这个单元里,还有一首关于劳动的诗歌——杨万里的《插秧歌》。请同学们课后自读诗歌,并描绘你在阅读后眼前所浮现出的劳动画面,200字左右即可。下节课我们一起进行交流学习。